烟火气与文艺范有机融合!沪派古镇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活力
“
日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第三批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有别于之前入选的摩登城区,本批入选的两处街区都属于古镇范畴,分别是上海蟠龙天地街区和七宝青年路街区。步入这两处街区,可以领略海派风情与江南雅韵兼具的历史老建筑,可以邂逅非遗和老字号碰撞的国潮新风尚,可以沉浸于时尚与文艺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原来,上海的古镇早已是NextLevel了。
近年来,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下城市更新加速键。2023年4月,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以人为本、更有温度的品质城市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相关政策支持与引导下,上海市各古镇坚持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围绕人民安居宜居,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发扬、商旅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老建筑活化,新国潮圈粉“新面貌”古镇营造活力“文化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深化游客文化体验是古镇旅游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古镇不仅要“回顾历史”,还需“创新前行”。
近年来,上海古镇留给人们的印象,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水乡人家体验上。不少古镇在对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文化品牌和空间,让“可阅读”的老建筑历久弥新。例如,枫泾古镇今年多了一处文艺地标——古镇核心区的百岁老建筑王槐庭老宅,重塑成为一所集书房、展厅、咖啡厅、文创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书院——朵云书院。在书院中不仅复原了程十发等知名画家工作室,老宅院落旁的展厅还展出《丁悚的漫画人生》,丁悚是在金山枫泾出生的艺术家。此外,朵云书院·枫泾店还开发了多款枫泾主题文创,并联手同为枫泾古镇文化地标的丁聪美术馆,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古镇用老建筑中的新元素讲述新的百年故事。
国潮文化在今天也逐渐成为年轻人“捕捉器”,一批批国潮与非遗活动陆续亮相上海各大古镇,打造沉浸式东方美学体验地。例如,南翔古镇旁的古猗园近日开启了“上海荷花睡莲展”,除了赏荷文化活动,今年还特别推出“猗莲悠梦”沉浸式夜游,以剧情互动体验和非遗表演带领市民游客走入悠然奇妙的夜赏荷莲时光,编织一场关于荷花、非遗与传统文化的夏日梦境。
据上海南翔老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翔小笼协会会长张丹介绍,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2024年南翔国潮大会暨第十八届上海南翔小笼文化展”将如约而至,届时南翔古镇将打造流光溢彩的国潮灯彩展,并邀请来自嘉定、昆山、太仓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小笼宴。下一步南翔计划将老街景区核心延伸区和平街区域打造为“非遗文化巡游特色街区”,开辟非遗快闪展示区以及非遗手作体验店,定期举办不同非遗主题的各类展览、主题活动和体验课程,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地。
老建筑活化、国潮游园会、沉浸式演出、非遗活态展演……各种古镇新玩法形成的“组合拳”,不仅带来了新的商旅文复合体验,更是对上海城市文脉的唤醒和旅游资源的赋能。
商旅文融合,轻度假地标“烟火气”古镇驱动城市更新力

古镇焕新,如何在留住记忆乡愁的同时,把握文化与商业化的平衡?如何适应当代需求,不断满足高品质文旅内容供给?这些问题在上海古镇的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而刚刚荣登上海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的蟠龙天地街区,可谓一张“满分答卷”。
作为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的蟠龙天地街区,在古镇基础上创新性地植入了城市轻度假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社区经营理念,打造集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为一体的“江南新天地”。据官方数据,蟠龙天地建成开放后仅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在大众点评网上,蟠龙天地连续5个月位列当地TOP1,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小红书上的话题量更是高达2300万 ,足见其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交口碑。
店铺高档,出游舒服,活动丰富,是蟠龙给人的直观感受。目前,蟠龙天地街区汇聚了180家左右的特色品牌,其中有许多商家是亚洲首店、全国首店、上海首店以及青浦首店,更有余德耀美术馆和BlueBottleCoffee蓝瓶咖啡等品牌加成。代表当代生活方式的新品牌与老字号们比邻而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此外,蟠龙天地频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夜游江南、月见蟠龙、天地世界音乐节、光影上海·光予蟠龙灯光艺术节、江南风物季等;还举办了各类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邀请众多文化名人、艺术家前来参与。
想要找一个能吃饭,又可以漫步,还能拍照出片的地方,蟠龙古镇切中了大多数来此消费人群“面包与远方”的需求。有专家认为,蟠龙古镇突破了原有的古镇模式,虽保留了部分古建筑的痕迹,但运营模式又与传统古镇不同,更像是把商场建在了古镇里,打造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千年古镇变身潮流打卡地标,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缩影:在活化利用中推动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份情感寄托,更呈现出一种高品质的“烟火气”。
服务八方客,流量变留量“高品质”古镇助力入境第一站
随着“ChinaTravel”的流行,古韵悠然的上海古镇不断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目光。而通过新措施新亮点提升服务质量,这些古镇正在将“流量”变成“留量”,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
在保障出游体验的基础下,现代化的服务是提升古镇旅游品质的关键。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干净的卫生设施、清晰的导览系统、高品质的住宿设施、多样化的餐饮服务等,都是游客的基本需求。针对海外游客,还有便捷的支付、通信等服务需求。
在这方面,上海古镇“顶流”朱家角古镇颇有建树。据朱家角镇相关部门人员介绍,目前外国游客进入景区无须身份证件等核验,各宣传平台和服务窗口均有英文介绍,游客中心提供外币兑换和境外银行卡取现设备,现场购票可使用境外银行卡支付,提供支付服务咨询功能。同时景区南北两个主入口,各有三家银行营业厅为外国游客提供现金兑换和支付服务,景区内可受理境外银行卡支付的商户有28家,争取年内增加至51家,全方位为外国游客提供支付便利。新措施得到了良好的成效,2024年上海朱家角古镇迎来游客高峰,1-5月接待游客数261.67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游客约27.21万人次,约占总接待量的10.4%。
旅游业者还注意到,如今来华旅游的外国客人除了观光度假需求,更加注重人文和文化体验。南翔、泗泾、高桥等古镇提供的“非遗体验”,将向海外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海派文化和市井生活。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镇建设时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保护中发展,烟火气与文艺范有机融合!沪派古镇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活力在发展中保护,上海古镇焕发新活力,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烟火气”与“文艺范”的有机融合。
上海的古镇有多“古”
古镇从镇而来,镇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为丰富的空间,它连接乡村和都市,原来叫乡镇,后来又叫城镇。那么上海的古镇到底有多“古”呢?
上海建镇于熙宁七年(1074年),《平阳曹氏族谱》中记载宋朝皇帝赵匡胤开宝九年(976年)颁给开国功臣曹彬的丹书铁券:“沪渎曹氏……因宋氏多故,而迁居跸临安,族从而徙者,凡十有余人,遵而家于上海镇(熙宁七年置上海镇于华亭者)则济阳之裔也。”
唐前的沪渎是镇,华亭县也有一个华亭镇,最初是军事堡垒,宋代开始改变,变成了市镇,削弱了军事功能。华亭县有两个重要的镇,一个是青龙镇,一个是上海镇。那时全国也没有多少镇,江南地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镇。所以上海真是中国古镇文化、江南古镇文化的早期开拓者。
明代的《上海县志》对于上海从上海镇到上海县的建立过程有十分清晰的描述:“上海,旧名华亭海。当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由此可以看出,在上海建县的前两百年,上海镇就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地方,宋代就有了榷场,元代有了管理机构,这已经是一个国际贸易港了,所以元代的上海是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
明清后上海的古镇大发展。在元代,松江府下的华亭县、上海县所属的镇有了很大发展,华亭县属下有了朱泾镇、金泽镇等12个镇,上海县有青龙镇、盘龙镇、乌泥泾镇、新场镇、下沙镇、周浦镇、三林镇等10个镇,合计22个。由此可见,在元代上海地区有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市镇群落。
明代上海地区市镇持续发展,朱家角镇就在那时成为大镇。清代以后,松江府进一步发展,新设了娄县、金山、奉贤、南汇四县。市镇也随之增加扩展。金山的吕巷、松隐,奉贤之南桥、上下塘,南汇的周浦、新场,都是非常火热的市镇,而原来上海县和华亭县的七宝镇、闵行镇、叶榭镇等持续发展。市镇成为上海经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上海目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古镇,主要分布在浦东、青浦、嘉定、金山、宝山等地。其中,历史价值丰富、保存状况较好的枫泾镇、朱家角镇、新场镇、嘉定镇、南翔镇、练塘镇、张堰镇、高桥镇、金泽镇、川沙新镇及罗店镇等11处相继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古镇传承了上海的历史文脉,告诉人们“上海从何而来”,是构成上海城市品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者:张敏蕾
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青浦文旅、金山文旅、南翔古镇景区、闵行文旅、朱家角景区、范筱明
编辑:杨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