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映成为一种常态,电影自由不再是梦想!

“重映影片实现高票房是电影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市场不再只有一种类型的电影和单一的黄金场了,而逐渐转为按需所看。就如同一个超市,好超市都是分类清晰,种类丰富,这对电影市场来说是个好消息。”

近年来,电影重映似乎越来越常见,仅在6月一个月,几个重磅影片的重映就引起了影迷的狂欢,一是《白蛇:缘起》宣布将再次重映,另一个则是《你的名字。》重映空降。对于这一现象,电影观众持有不同观点,但是来自一名院线的管理人员一语道破了核心,重映无论对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现象,尤其是重映后获得不俗票房的影片,它至少见证了一个市场的成熟。

“重映”为何而兴起?

天时地利人和

电影重映并不是新鲜事,自电影诞生以来,经典电影总是会以“重映”的形式回到观众中间,其中很重要的缘由是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DVD、电视还未普及的时代,能再次观看到一部老电影,只能靠重映。但是也正因为一次次“重映”,电影的文化才能积淀起来,形成独有的情怀。要追溯近年的电影大批量重映现象,则要重回2020年的疫情后,彼时为了迅速恢复停摆了近半年的电影市场,在新片上映的同时,一批经典电影也被重映以填充院线空档。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泰坦尼克号》于2012年重映算起,在过去十余年里,国内已有约30部经典影片在院线重映,其中超过20部重映时间在疫情发生后。2020年暑期,就有《星际穿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盗梦空间》等电影相继重映,为久违的电影市场复燃而添柴。而这一“填”就“填”到了2021年、2022年——在疫情中,大量影片耽误了拍摄进度,这就导致在疫情后一两年内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空缺,这一空缺也给重映带来了机遇。

2021年3月,随着春节档火爆热度的退却,新片的表现乏善可陈,而《阿凡达》的重映却异常火爆,据猫眼专业版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当年的4月8日,影片《阿凡达》重映票房破3.6亿元,超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登顶中国内地影院复工以来重映影片票房榜榜首,助力《阿凡达》重登全球影史票房冠军。这样的成绩,让《阿凡达》的重映成为一则现象级的事件,也让行业对重映燃足信心。

而另一方面,电影修复技术在近几年也在为老片的重映“添了一把火”。修复老电影被称为“与时间赛跑,为艺术拂尘”,而修复过程也是一次次将胶片老电影数字化,再一次次重映的过程。2021年10月6日,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院线重映,收获了315.9万元的票房成绩,让观众在技术修复中,领略了这部老片的艺术魅力。

无疑,电影技术作为电影本体重要的一环,现在也成为了“重映”契机——很多影片将重映的“新”投射在技术上,《海上钢琴师》《天书奇谭4K纪念版》在画面上经过4K修复,《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2012》《一代宗师》等影片则是运用3D转制进行了重新包装。而随着近年来AI技术的发展,老电影修复也日趋成熟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电影借此重映。

重映周期越来越短

新浪潮促“半新”电影再上映

2022年5月20日,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借“520”这一颇具仪式感的时间点重映,令人“措手不及”,要知道这次重映离其首映才一年,且口碑反馈一般。但就是这部谈不上优秀的影片,却在这一周出人意料地拿下3906万元票房,不仅夺得周票房冠军,还打破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创造的国产影片重映首日票房纪录。

这次重映的巨大收益,让市场看到了新机遇,因此也带动了一波“半新”电影的重映。仅仅在2022年重映的名单中,就能看到首映不到两年的《魔法鼠乐园》《阿里巴巴与神灯》《小美人鱼的奇幻冒险》,2021年的青春片《五个扑水的少年》,以及2019年的《白蛇:缘起》、2021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重生》《雄狮少年》等。“半新”影片的重映打开了重映的新赛道,如果经典影片重映卖的仅仅是一种情怀,那么“半新”电影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市场考虑,曾经因各种原因票房不理想的影片,都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此前“半新”影片的重映还仅仅是试水,那么2023年这类电影就迎来了其肥沃的土壤:分线发行——这绝对是去年在电影圈的热词。实际上“分线发行”就是精细化发行,这是基于小体量影片为避免在大档期内因“马太效应”被忽略,而推出的一种较为自由的发行模式,以期在大市场下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推动小体量影片的健康发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分线发行”的推行其实并不理想。但是值得称道的是,“分线发行”间接为影片重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分线发行的基础上,又有一批“半新”影片按照不同维度院线的喜好进行了重映。去年10月,在全国电影推介会上签约的24部分线发行影片中,就有上映不到两年的《人生大事》《你的婚礼》,其中《你的婚礼》的重映还打着“分线发行第一部影片”的噱头,博得了行业的大量关注。

可见在精细化发行的推进下,当重映成为一种常态,电影自由不再是梦想!重映影片与首映新片“和平共处”彼此交辉正是未来的趋势。而在重映影片中,经典老片与“半新”影片各自美丽,给予了当下观众越来越多的观影选择,也再次释放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好的影片无论重映几次,永远有观众买单!

影院变我家客厅

重映常态化之应对流媒体之变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发展,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时下观众内容消遣的主阵地,而电影放映和传统电视一起均受到了来自流媒体的巨大冲击,其中,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习惯又因几年疫情的反复被进一步削弱。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电影必须积极应对影视市场更迭带来的危机,而不断兴起的重映就是院线的“自救”策略之一。

相比流媒体平台,电影院除了在观影场地上的约束,在影片选择上也较为限制:固定的时间、较为固定的片单,以至于观众在没有心仪的新片时,完全没有走进影院消费的意愿。而目前,大量影片的重映,则为院线释放了更多的放映资源,至少观众有了新、旧影片的更多选项,多了一点点“挑选感”。

而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电影的头部公司中影则看准了时机,顺势推出了“中影预约放映”相关平台,基于中影本身出品的电影版权以及其能辐射到的众多影片,实现了每一季度都有十多部旧片重映。而不同于常规重映影片的“单打独斗”与“发行资源稀缺”,该平台上不仅有多部影片组成重映矩阵,还实行“拼一拼组团预约”的原则,只有“预约”的场次到达一定人数才能开场,以此避免了院线资源的浪费。

据中影方透露的数据内容显示:截止今年6月,中影“预约放映”运营一年多,投放影片32部旧片、预约成功8000余场。其中重磅的有《铃芽之旅》重映、“中国电影筑梦科幻”《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重映、《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重映等等,这一平台的出现,打破了重映的“空降”,让重映成为一种院线常态。其平台上的影片也与其他重映影片一起,组成了当下热火的“重映景象”。

而当“重映”依托强大的平台资源被安排得越来越灵活,观众的选择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电影院越来越接近“家庭影院”的概念?是否也能打破诸多限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影院也会如自家客厅一样便捷,只需一部手机上几个操作,便能点击排播,来一场说看就看的影片?这,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